轮滑冰球作为第十三届全运会的新增项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共11支队伍参赛。经过7月20日-7月23日预赛的选拔,北京队与东道主天津队、黑龙江队、内蒙古队等8支队伍一起进入7月26日-7月31日决赛的冠军争夺。北京队在决赛中奋勇前进,一路过关斩将,打败了河北、湖北以及内蒙古队,登上了争夺最终荣誉的角斗场。虽然最终以2:5负于强敌黑龙江队,但北京队亦无愧于在长达一个多月为备战本次全运会期间所流下的汗水与付出的努力。
———— 汗水 ————
北体大露天场地训练
回顾赛前一个多月的备战训练,队员们的辛苦付出可以说是有目共睹的。顶着北京6月潮湿闷热的天气,队员们仍坚持一周三次、每次两个半小时在北体大的全员训练。
北体大露天场地训练
训练场地在室外,队员们就在室外30多度的湿热环境中穿上厚重坚硬的冰球护具训练;必须的训练时间为每周一、三、五,队员们就牺牲个人时间来队训练。对于全职的专业运动员,这样的训练环境已算艰苦,然而参加本次全运会轮滑冰球的北京队员们有些是从国家冰球队退役的,有些是轮滑球专业的学生,年龄段也从20-50岁不等,这样的训练难度对他们来说可想而知。
———— 欢笑 ————
经历了从6月10日-7月15日在北京体育大学与7月16日-7月19日在天津体育场的训练,正式的预赛开始了。
队员上场准备比赛
因着北京队员在训练阶段的努力,在预赛中便接连轻松战胜湖北队、山东队、重庆队与内蒙古队,以小组第一的成绩挺进决赛。10:0、8:0的比分得来看似简单,但比分体现出的,是两队之间实力的差距。
北京队对战重庆队:赛前的战术讨论
在这样的比分背后,不仅有每个队员的辛苦付出,更不能少了两位后勤工作人员的有力保障:他们帮助队员烘干汗水湿透的手套,为的是再次使用时更加舒适的手感;他们细心为每名队员的水瓶编号,为的是让疲累的训练过后的队员轻易找到自己的水瓶;他们为队员缓解因大量运动形成的肌肉酸痛,为的就是让队员在下一场比赛和训练中得以更好的发挥。他们不是冰场上万众瞩目的队员,然而亦更应得到同样的尊敬。
北京队的后勤宝具:手套烘干机
———— 前进 ————
最终的决赛,在2017年7月31日的天津市体育场上演了。北京队在战胜此前遭遇的所有对手后,终于在这里遇到了强敌黑龙江队。
在比赛前的胜负概率预测中,黑龙江队与北京队不相上下,甚至因其队员经验丰富而有更多的胜算。即便如此,北京队并不是没有希望获胜的。为了北京轮滑冰球的荣誉,队员们更加认真地进行赛前的准备。
队员们的赛前战术讨论
正式的夺冠赛场风云变幻。北京队队员孙苛接到队友董亮、王小亮的传球,在第一节比赛中首先攻破黑龙江队的大门,成为本场比赛的首粒进球。然而好景不长,黑龙江队紧随其后攻入一球将比分扳平,并在第二节比赛一开始就施展攻势,连中两球,将比分扩大至3:1。不服输的北京队在经过艰难的攻防后,由金太日攻入一球,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局势。然而不料黑龙江队再次射入两球,将比分最终定格在5:2。
北京队队员合影
对于艰苦训练的北京队来说,没有取得冠军固然是遗憾的。然而正是这遗憾给予了我们今后训练的动力,让我们从战败的经验中吸取教训、不断进步。
———— 尾声 ————
不可否认,夺冠的满足感是无可比拟的,然而与冠军失之交臂的遗憾亦是世上众多美学中的一种。大团圆结局的满足感易逝,而当年的遗憾在多年以后仍能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这便是遗憾产生的美学。不论输赢与否,愿参与本次全运会轮滑冰球比赛的经历能成为每位队员与所有相关工作者美好的回忆,并带着这份美好与赛场中坚忍不拔的精神,向未来不断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