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阁trg官网入口,51一品茶楼,楼凤网兼职平台入口,qm品茶坊阁楼

当前位置: 中国冰球协会 > 新闻资讯 >

  北风吹,雪儿飘,“百万青少年上冰雪”的日子又来到。

  24年前,“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在那年的冬天启动,龙江大地,林海雪原,万类霜天竞自由。

  江河乃至水泡子,都成为天然的冰场,山岭乃至土包土坎,都成为难得的滑雪场。有操场的学校得天独厚,自己浇起滑冰场。体育老师最辛苦,天未放亮则起身浇冰场,爬犁上驮着装满水的铁桶,一路喷洒,一路喘息,宛若一首歌,从不喊累。

  那时学生们激情燃烧,上冰雪的热情空前高涨,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滑冰滑雪工具则是清一色的土法上马。

  居住在江河及河沟附近的学生,抽空打起土爬犁,从地势较高处呼啸而下,洒下串串笑声……

  当时最流行的是“脚划子”——鞋状的木板下镶嵌两根铁丝,捆绑在双脚上。学生们在上下学的途中,以其代步,你追我赶,三五公里眨眼还。

  1981年,中国冰球队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冰球C组锦标赛上,以亚军的成绩晋升B组,从而在全国掀起一场冰球热。学生们也受到感染,加以全方位的模仿———脚蹬“脚划子”,手持自制冰球拍,在冰场上厮杀。买不起冰球就用铁制空罐头盒取而代之,冰场上翻滚作响,别有一番情趣。

  原哈尔滨南岗体育场(原址已变成一家5星级酒店)是冰上活动中心,免费对外开放。除了中小学生之外,大学生和机关干部也来凑趣。练速滑、弄花样、打冰球,各得其乐。场内激情燃烧,观众驻足木栅栏外,不时发出阵阵喝彩。

  当时的滑雪场数量不多,山里的学生们得天独厚,利用小山包一试身手。没有正规的滑雪板,就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制(像当年杨子荣穿林海时使用的那种),在雪原上摸爬滚打,好不潇洒。

  凸显病症 把脉会诊

  年年北风吹,雪儿飘,岁岁“百万青少年上冰雪”不相同。

  平心而论,近些年“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无论是气势还是壮景,都不能与当年同日而语。原因是多方面的:

  ——家长似乎更关心滑冰是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注重抓升学率,体育不是主课,受到一定的冷落。待学生升至高三,学校干脆将体育课“砍掉”;

  ——一些中小学校迁新址或盖新楼,从而使操场被挤占缩小。即使是有操场的学校也发愁,由于水电费涨价,一块冰场一个冰期维护费需要数千甚至上万元,这让学校如何负担得起;

  ——哈尔滨市每年拨专款支持学生“上冰雪”,但几十万元分到数千所中小学校,堪称僧多粥少。

  据了解,目前哈尔滨仅有清滨小学和淮河小学等为数不多的学校仍在坚持“上冰雪”。

  咬牙坚持 大有希望

  在黑龙江省“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中,涌现出一批拼命硬干的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齐齐哈尔市建华区文体局有一批默默奉献的人。

  该区西临嫩江,怀抱劳动湖,可谓占尽地势。特别是劳动湖水系改造后,湖面封冻效果绝佳,成为天然大冰场。每到冬天,区文体局的同志就带领劳动湖附近的五、六所学校师生,在湖面上开辟数块周长330米以上的冰场,总面积达50000平方米。湖面上滑冰别有一番情趣,吸引了大批师生加盟。

  借不上劳动湖光的学校,区文体局的同志组织他们采取“两校合浇”、“多校联浇”等方式解决冰场问题。此招很灵验,既降低浇冰成本,又保证了人人上冰。

  佳木斯市第十四小学校长陈晶是个争强好胜的人。

  为满足一至六年级学生冰上教学的需要,为能用有限的资金多购几双冰刀,她带着体育教师到厂家购货。一双双精选细挑,然后打包、押运。为了节省开支,他们蹲车站、啃面包,更没想过什么补贴。当看到200多双新刀运回校园,全校师生欢呼跳跃的情景,他们的感觉做这样做,值!该校体育教师十几年来一直主动承担着浇冰场的繁重工作。他们每天早来晚走,顶风冒雪,黑色冰帽不知不觉就变成了白色“头盔”。他们为了保证孩子们不耽误一节冰上课,每天必须用两个钟头清扫、喷浇冰场,还得抽空为学生磨冰刀,几乎一刻也闲不着。

  该校每年都要举行“我能行”冰上运动会,仅今年学生报名参加者就超过300余人,占全校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此次运动会评选出校级速滑“健将”36人,速滑新秀100人。

  …………

  正是这些拼命硬干的人在支撑着黑龙江省“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

  据黑龙江省体育局群体处处长孟文杰介绍,该省“冰雪体育长廊”计划已启动。该计划以哈尔滨为起点,以哈绥(绥芬河)公路到亚布力为终点,哈满(满洲里)公路到齐齐哈尔为终点的两条线,重点扶持“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

  该计划沿途学校的师生为之一振。他们说,黑龙江省经济尚不发达,仍需走节俭之路。

  人们在寻回激情燃烧的岁月……(来源:黑龙江日报 梁学增)

友情链接

中国冰球协会微信公众平台 关闭